這個夏天,,上海正以一種更加開放和熾熱的姿態(tài)迎接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,,我們在感慨它日益時尚和國際化的同時,也不免對這座城市和居住在這座城市的人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,。導演賈樟柯以此為靈感,,將那些曾經或此刻正生活在上海的人請到鏡頭前,向世界訴說那些書寫上海歷史的傳奇故事,。
7月1日晚,新世紀影院人頭攢動,,群星云集,。秦海璐、黃渤,、董璇,、許戈輝、郝蕾,、田原,、王小帥導演紛紛前來助陣,恭祝賈樟柯《海上傳奇》的公映,。
十八個獨立的故事,,十八段零散的片段,卻完整地拼湊出大上海的悲歡離合,,也映照出整個中國的百年風云,。
當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孔,簡單而直接地出現(xiàn)在鏡頭前,,用難改的鄉(xiāng)音講述著一個世紀的滄桑巨變,,在靜水流深般的平淡背后,是不為我們所知的,、驚濤駭浪的歷史洪流,,以及我們未曾體會,卻依然百感交集的傳奇人生,。這些被時光的塵土淹沒的細枝末節(jié),,如今看來,無不為我們的生命留下了鮮活的印記,。
除了18位現(xiàn)實人物的講述之外,,賈樟柯還虛構了“第十九個人”, 這也是整個影片惟一的一個虛構人物,。她像精靈一樣游走在上海那些日漸消失的大街小巷,,追尋著那些失落的時間碎片。
這種虛實結合的敘事手法,,成為了賈樟柯記錄影片中最鮮明的特點,。早在他2006年的作品《三峽好人》中,,便已初露崢嶸,2009年的《二十四城記》則將這種真實與虛構混合運用地更加純熟,,到了這部《海上傳奇》,,賈樟柯則把現(xiàn)實與虛構之間那種微妙的平衡關系把握地更加精準。
在影片中扮演“精靈”的女演員趙濤,,已與賈樟柯合作了十年有余,,稱得上是導演的“御用女一號”,在《三峽好人》《24城記》以及之前賈樟柯的多部作品中,,都能看到她的精彩演出,。
與以往的合作不同,在《海上傳奇》的拍攝中,,賈樟柯并沒有給趙濤細致入微的說戲,,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雙方的默契與信賴,以及演員自身的靈感與想象,,完成了對角色的精彩演繹,。
在大銀幕上,一段段真實的故事給觀影者帶來的無可替代的厚重質感,,趙濤若即若離的表演穿插其中,,在它們銜接的地方,仿佛有一道若隱若現(xiàn)的針腳無法隱去,。真實,,因為虛構的烘托而顯得更加難忘。
面對將近90段采訪素材,,如何取舍和剪輯成了令他十分頭痛的事情,,由于長期伏案剪片子,賈樟柯的左眼突然間徹底失明了,,后來有兩個星期,,眼睛只有光感,醫(yī)生說大概要1年才能恢復,,現(xiàn)在他隨身都帶著眼藥水,。
經過慎重甚至是痛苦的反復篩選,賈樟柯最終將320多個小時的素材提煉成了這部138分鐘的《海上傳奇》,。
盡管如此,,賈樟柯依然意猶未盡。在他的眼中,,這些影像資料的價值,,遠遠不僅拍攝一部電影那樣簡單。
《海上傳奇》關機的時候,,上海世博會已經開幕,,然而,,馬不停蹄的奔波卻讓賈樟柯等主創(chuàng)人員與世博擦身而過。
任何一個發(fā)展中的城市都會面臨保留記憶的問題,,而這些終將消逝的人與事,,卻在賈樟柯的鏡頭中得到了記錄與呵護。無論是背井離鄉(xiāng)的三峽移民,,還是遠離故土的下崗工人,,無論是見證傳奇的名門之后,還是締造傳奇的新銳先鋒,,賈樟柯用冷靜而從容的視角將其進行采集,、封存、加工和傳承,,而這種紀念與傳承也成為了他電影中永恒的主題。
與賈樟柯的許多電影一樣,,《海上傳奇》用紀錄片的語言描述了一座城市數(shù)十年的滄桑變化,。小人物與大時代之間的愛恨糾纏,以最質樸的方式躍然眼前,。賈樟柯用深刻的人文精神向我們傳遞出這樣一個理念——一座城市的珍貴是因為人而珍貴的,。有了這樣的思想內涵,無論得獎與否,,賈樟柯都注定是一個傳奇,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