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都是在溫馨的記憶中,,回想起自己的年少時光。那些曾經(jīng)伴隨自己成長的音樂,、電影和童話故事,,并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悄然淡忘。上海世博會如一臺歲月的留聲機,,重新喚醒我們對往事的追憶,。奧地利,一個承載著多彩旋律的美麗國度,,也因此成為我們在懷舊旅程中第一座心靈驛站,。
提起奧地利,人們自然會想起茜茜公主,。在上海世博會的奧地利館內,,隨處都可以看到茜茜的倩影,,無論是影像墻上的畫像,還是商店里的紀念品,,茜茜公主始終是參觀者對奧地利的情感焦點,。在很多中國人的心中,,茜茜公主是青春與美麗的象征,。曾經(jīng)在上世紀80年代家喻戶曉的電影《茜茜公主》,為她結下了深厚的中國情緣,。
在茜茜公主的陪伴下,,我們徜徉在奧地利館光影繽紛的展廳中,感受這個美麗國度的曼妙風情,。借助于互動的數(shù)字影像技術,,我可以盡力地向遠方投擲雪球,仿佛置身于阿爾卑斯山間,,也可以親身感受奧地利四季輪回的自然風光,。
沿著清澈的溪流,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走到了奧地利的城市展廳,。阿爾卑斯山間的風聲和鳥鳴,,也變成了悠揚婉轉的古典音樂。
在這間環(huán)形的音樂大廳里,,幾位奧地利音樂家正在演奏莫扎特的協(xié)奏曲,,華美的旋律如同清澈的泉水。莫扎特這位奧地利音樂神童,,曾經(jīng)在一部又一部電影中煥發(fā)他永恒的青春魅力,,這位被繆斯青睞的作曲家雖然早已告別了人世,但他的音樂卻永遠流傳在我們的心中,,滋潤著我們的靈魂,。
藝術與美,讓奧地利在上海世博會上的繽紛樂章 成為永不褪色的美好記憶,,也讓我們乘著歌聲的翅膀,,徜徉在綠色的維也納森林和藍色的多瑙河畔。
沒想到茜茜公主真的出現(xiàn)在了上海世博會上,,而且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,。不過北歐的丹麥更了不得,他們竟然把哥本哈根的小美人魚銅像,,萬里迢迢地運到了上海,,只為讓那些從小聽安徒生童話長大的中國人一睹她的芳容,如此良機,,大家豈能輕易錯過,?!
白色的丹麥館如同一本打開的故事書,安靜地等待著參觀者成為童話當中的主人公,。如果你想盡快看到丹麥館的鎮(zhèn)館之寶:小美人魚雕像,,不妨像我一樣,騎一輛漂亮的單車,,在螺旋形的道路上快速前進,。作為積極倡導環(huán)保理念的國家,自行車在丹麥非常普遍,,騎車拜訪小美人魚,,成了世博會期間丹麥館最有吸引力的展示項目。
丹麥是安徒生的故鄉(xiāng),。近百年來,,安徒生童話都是全世界孩子們最喜愛的童話故事。無論是書籍,、卡通還是電影,,那些動人卻帶著一縷憂傷的安徒生童話 始終陪伴在各國孩子們的身旁。在安徒生塑造的諸多人物形象中,,海的女兒是最令人憐愛的童話主人公,,這個美麗善良的小美人魚為了愛情,放棄了自己寶貴的生命,。(魔幻夏令營成片)20世紀初,,丹麥政府在哥本哈根的海岸邊修造了一尊小美人魚的銅像,它也從此成為丹麥的國寶,,守護著這個美麗的童話國度,。直到2010年4月,小美人魚第一次遠渡重洋,,來到上海世博會的丹麥館,,成為這里最尊貴的客人。
在丹麥館清澈的水池中,,小美人魚安靜地眺望著遠方,。或許她并不知道,,在中國,,有這么多人都曾讀過她的故事,為她的愛情悲劇傷心落淚,。她代表了一段成長中永不磨滅的記憶,,也代表了每個人內心深處的善良、勇氣和自我犧牲的精神,。
如何讓億萬中國人對自己的國家感到親切,,很多世博參與者都開動腦筋,。其中有兩個國家想到了一起,那就是用數(shù)十年前風靡中國的老電影,,喚醒中國朋友美好的回憶,,于是,羅馬尼亞在世博館里放映著《勇敢的米哈伊》,、《斯特凡大公》,,波黑館里更是擺滿了電影海報和道具,只為讓人們記住,,瓦爾特保衛(wèi)的薩拉熱窩,,就在今天的波黑共和國,。
在上海世博園區(qū)內,,有一座外墻上繪滿五彩圖畫的展館,在陽光下格外引人注目,,它就是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國家館,,簡稱波黑館。
走入波黑館,,似乎回到了一部部久違的南斯拉夫老電影當中,。如果你對這個年輕的國家還感到有些陌生的話,那么波黑共和國的首都薩拉熱窩,,卻是一個讓中國人感到熟悉甚至親切的名字,,很多人的外國電影記憶,都與這座遙遠的城市有關,。
《瓦爾特保衛(wèi)薩拉熱窩》是一部出品于1972年的南斯拉夫電影,,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(zhàn)期間,游擊隊長瓦爾特和他的戰(zhàn)友們在薩拉熱窩與德國侵略者浴血奮戰(zhàn)的故事,�,?廴诵南业墓适虑楣�(jié)、蕩氣回腸的戰(zhàn)斗激情,,令這部影片成為反法西斯戰(zhàn)爭電影史上的一部佳作,。
南斯拉夫影片《瓦爾特保衛(wèi)薩拉熱窩》在上個世紀70年代引入中國,迅速掀起了一場全民觀影的熱潮,。人們一遍又一遍地觀賞這部電影,,每一句臺詞都被爭相背誦,每一個細節(jié)都被反復模仿,,智勇雙全的瓦爾特成為那個時代的銀幕偶像,。很多中國人也從此知道 在歐洲的巴爾干半島上,有一座英雄的城市:薩拉熱窩,。
很遺憾,,我們沒能在波黑館內,,見到扮演瓦爾特的老演員巴塔,但在這間老電影放映廳里,,他的身影卻從未缺席,。懸掛在墻壁上的電視熒幕,不停地放映著膾炙人口的電影片段,,《瓦爾特保衛(wèi)薩拉熱窩》的大幅海報也吸引著參觀者的目光,。
三十多年前的一部南斯拉夫老電影,直到今天依然沒有落幕,,而屬于兩國人民的經(jīng)典記憶,,也讓瓦爾特的飛揚神采永不黯淡。
漫步在波黑館,,沿著幾代電影人開辟的光影之路,,我們恍若置身于美麗的巴爾干半島,和波黑人民共同分享和平,、喜悅的幸福生活,。經(jīng)歷過滄桑變遷的薩拉熱窩風采依然,似乎瓦爾特依然在默默地守護著它,。當我們離開波黑館,,朝著被稱作“青蘋果”的羅馬尼亞館走去的時候,南斯拉夫電影《橋》的主題歌似乎回響在耳邊,。(音樂起‘啊朋友再見’)
走進羅馬尼亞館,,正逢一場民族歌舞節(jié)目在激情上演。來自羅馬尼亞的俊男美女身穿刺繡精美的傳統(tǒng)服裝,,用剛柔并濟的舞姿展現(xiàn)這個國家的歷史風貌,。此情此景,令我們不由得想起在幾十年前風靡中國的羅馬尼亞老電影,,無論是歌頌民族英雄的史詩片《勇敢的米哈伊》,,還是再現(xiàn)音樂家藝術人生的《奇普里安•波隆內斯庫》,都曾用細膩的光影語言,,為我們展現(xiàn)出羅馬尼亞民間歌舞的動人節(jié)拍,。
盡管青年一代的羅馬尼亞藝術家并不了解中、羅兩國往昔的電影情緣,,但這份純真的情感 卻的確存在于幾代中國人的記憶之中,。在中國尚未向全世界張開臂膀之前,羅馬尼亞電影就已經(jīng)贏得了中國觀眾熱情的擁抱,。無論是氣勢恢宏的史詩電影,,還是驚險緊張的戰(zhàn)爭影片,無論是浪漫的愛情故事,,還是豪邁的建設者之歌,,羅馬尼亞電影曾經(jīng)在中國的銀幕上熠熠生輝,。
時光荏苒,當《世界電影之旅》在兩年前訪問羅馬尼亞的時候,,銀幕上英俊瀟灑的演員們都已步入古稀之年,。他們將青春奉獻給電影藝術,留給自己的是一生無悔的記憶,。當他們得知昔日的作品曾經(jīng)感動過許許多多中國觀眾,,一張張滄桑的面孔都展露出幸福的微笑。(羅馬尼亞第二集成片)
回首一路采擷的光影記憶,,奧地利的茜茜公主留給我們迷人的倩影,,丹麥的小美人魚喚醒我們兒時的童真,波黑館內的老電影銘記著我們的流金歲月,,羅馬尼亞的民間舞蹈寄托著往昔的光影情懷,。也許你還記得,永遠地記得,,我們曾經(jīng)擁有 閃亮的日子,。
美好的回憶令人心潮澎湃。對于很多中國人來說,,小時候留下的光影印記,一輩子都難以忘懷,。不過,,正如很多上海世博會的參展國所表達的,未來,,更是我們必須關注的主題,。我們將把一個怎樣的地球交給子孫后代?我們如何建設更美好的家園,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