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上次與李滄東見面,,那已經是四年前的事情了。借著當時韓流橫掃亞洲的強勁勢頭,,剛剛出任韓國文化觀光部部長的他首次現(xiàn)身北京,,就引來眾人關注的目光。隨后的一年,,韓國在電影,、電視方面的驕人戰(zhàn)績,讓我們不禁為他非凡的領導才能而贊嘆,。時隔四年,,他又一次來到北京,此時,,卸下政治光環(huán)的李滄東,,卻依然魅力不減。
此次中國之行,,李滄東是以電影導演的身份來與中國觀眾見面的,。在給自己短暫的從政生涯畫上光彩的一筆之后,他又回到了原來的位置,。戛納電影節(jié)成立六十周年之際,,電影《密陽》再次向我們證明了他充沛的創(chuàng)作激情。(獲獎)十年里,,他憑四部電影作品征服了戛納,、威尼斯等多個國際電影節(jié)。也許連李滄東自己也沒有想到,,電影,,這個在他不惑之年所做出的大膽選擇,竟然成為他之后人生旅程之中一抹最亮麗的顏色,。
李:也許40歲,,對一個人的人生來說是一個關鍵點,是對人生提出思考的一個年齡,�,?鬃诱f,四十不惑,,但是到了四十,實際上是最疑惑的時候,。所以對自己走過來的路想深深地反省,,想給自己一種懲罰,,
李滄東所說的懲罰,,就是丟棄所擁有的一切,從零開始,。在成為電影導演之前,李滄東已經是一位知名作家了,。他有著讓人羨慕的經歷,,當年他帶著自己的第一部小說踏入文壇的時候,就幸運的嘗到了成名的滋味,,隨后,,他的創(chuàng)作之路更是一馬平川。也許正是這種順利,,讓他對已經定型的生活狀態(tài),,感到惶惶不安,,面對日漸低靡的文學創(chuàng)作環(huán)境,,寫作越來越不能滿足他想要述說的欲望。他想去找尋一種更辛苦的工作,,一種全新的表達方式,來繼續(xù)自己的創(chuàng)作生涯,。
李:我不是刻意地要從事電影的,。事后,,我回想,,對于我來說好像是必然的。
這種必然的選擇,源自于李滄東對一部電影的感觸,。他曾說,,這是一部說出自己心底秘密的電影。這部作品,,就是日后多次被他提起的《風柜來的人》
李:《風柜來的人》這部電影,,從形式上談不上完美,可以說是有點遺憾的作品,,但是我更喜歡這部電影,,看著這部電影,看著作品中的演員,,我感到就好像是我的作品一樣,,就好像是我拍攝的作品一樣。
也許正是這種莫名的親切感,,將李滄東引入了一個全新的創(chuàng)作領域,。在這里,他用他作家敏銳的觸覺感知世界,,用自己的語言講述人生,。
李:隱藏于韓國現(xiàn)實、韓國社會中的諸多問題,,可以說這些都存在于我的作品中,。希望通過電影,把韓國人的意識,、韓國人的精神世界,,韓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展現(xiàn)出來。
這是李滄東給電影賦予的含義,。在他的電影當中,,觀者感受到的不是輕松與愉悅,而是由痛苦引發(fā)的思考,。也許是中韓兩國的文化聯(lián)系太過緊密了吧,,李滄東電影中那種對現(xiàn)實獨特的關注視角,犀利的批判精神不禁又讓我們想到了中國現(xiàn)代史上一個重要的文學家,,他就是魯迅,。
李:我喜歡魯迅,不僅僅是他的作品,,他自己本身的人生,都對我有很大的影響,,特別是年輕的時候,。他對人性的弱點有著深刻的理解,,對人類具有強烈的熱愛和信任。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夠包涵像魯迅那樣的情感,。
李滄東,,對社會特有的人文關懷,他對人性弱點的深刻理解,,對人類的熱愛與信任最終都被注入到了電影當中,。他要用吸納自外界的真實情感,來反饋給觀眾,。這種強烈的情感碰撞第一次就出現(xiàn)在這一年,。
97年,李滄東推出了自己的電影處女作《綠魚》,。在影片當中,,他講述了一個年少氣盛的年輕人,一步步被社會所遺棄的故事,。服完兵役回家的莫東,,抱著對未來、對愛情的美好憧憬誤入了黑社會,。在這樣的環(huán)境里,,他原有的價值觀一次次受到質疑,感情在殘酷的現(xiàn)實面前逃不過犧牲的厄運,。最終用生命換來的也只是別人一時的內疚和思念,。
李:韓國社會隨著經濟的急速發(fā)展,社會也在劇變,,那么韓國人的,,在劇變中的社會中的韓國人的本體性是什么?我想提出這個問題引人思考,。我在韓國社會中生活著,,或許我在拍攝《綠魚》的時候,認為這個(本體性)是最嚴峻的問題,。
韓國人的本體性到底是什么,?李滄東終究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。幾經波折之后,,生活幾乎又恢復了平靜,。死亡沒有給生活變來任何變化�,?释貧w貧困時的清白之身的黑幫大哥,,在愛情與利益面前別無選擇的歌女,這些悲劇形象卻依然清晰可見,,在平靜的假面之下的他們,,真得能夠得以解脫嗎?
李:電影中沒有結局,,我希望跟每一位觀眾的內心連接在一起,。也就是說,電影的結局不是在電影中結束,,而是在觀眾的心中結束,,那么無論是悲觀的結局還是樂觀的結局,是由觀眾來決定的,。
人的一生,,就像這條永不停息的列車,你永遠也無法想象前方等待你的會是何種風景,。而我們所能做的也只有回憶,。
李:《薄荷塘》是對時間的思考。所有人都圍繞著2000年,,新千年談論,,當我們講述未來的時候,未來會是怎樣,?未來與現(xiàn)實是怎樣的關系,,現(xiàn)實又是從怎樣的過去中衍生出來,我拋出這樣的疑問,,引發(fā)思考,。時間的流逝,時間的變化是最重要的,。
面對新千年的到來,,有的人喜歡憧憬未來,有的人則喜歡回憶過去,。李滄東無疑屬于后者�,,F(xiàn)實到底是怎樣從過去中衍生出來的?這是李滄東用電影給觀眾提出的一個疑問,。
李:(在電影中)我希望能與觀眾相遇,,特意把門打開。
對于經歷過二十世紀后二十年的韓國人來講,,迎接新千年的心情都不會輕松,。剛剛從金融風暴中走過的他們,對于生活的艱辛有了更新的體悟,。因此當他們看到《薄荷糖》里,,那個被生活折磨的痛苦不堪的金時,才會產生如此強烈的共鳴,。
李:作為狹義上的藝術電影,,觀影人數(shù)超過百萬人次是不太現(xiàn)實的,。當時,在劇場硬件設施不太健全的情況下觀影人數(shù)也超過了五十萬人次,,在我看來即使是現(xiàn)在拍攝一部類似的電影也很難達到這個數(shù)字,,真是太感謝我的觀眾了,
《薄荷糖》用二十年的時間,,回顧了一個人在殘酷的現(xiàn)實面前,,漸漸走入絕望的故事。在電影中,,光州事件,、學生運動、金融風暴等重大歷史事件巧妙的與一個小人物的命運聯(lián)系在一起,。充斥著欺騙與謊言的生活,,讓金再也無法忍受。
然而,,生活總歸會有一些美好的記憶,。在罪犯的日記本里,人生用美麗的字眼來形容,。(電影的片段,,生活是美好的),在金混亂與不幸的人生之中,,也有一段純潔的戀情,,值得回味。(電影戀人相見),。傷感的開始有了一個美好的結尾,。倒流的時間列車將我們帶到了那個青春懵懂的年代。
李:路結束的盡頭,,旅行開始,,
李:我在電影《薄荷糖》中就是想拋給年輕的觀眾一個思考,那就是旅行從何時開始,?我反而是想看到希望,,如果觀眾看到主人公時間的流逝,真的在心底有一絲疼痛,,真的能引起他們心底的震動,,我認為那種敏感的感情能讓觀眾開始新的旅程
。
從痛苦中重拾逝去的美好,,在絕望中找回走失的希望,。帶著美好的希望,李滄東又一次重新啟程。
對于《綠洲》,,威尼斯電影節(jié)的評委們曾給予這樣的評價,。“這是一部通過愛情故事更深刻地刻畫人和人之間關系的電影,�,!痹陔娪爸�,,我們看到了兩個被社會所拋棄的男女,,相互依偎著,追求著原本屬于自己的情感體驗,。他們在自己的二人世界里享受著生活的美好,。然而,現(xiàn)實的殘酷卻一次次將他們從夢境中喚醒
李:《綠洲》中的兩人之間的愛情,,與其說是愛情,,可以冠上愛情之名,其實是那種期待真心的交流,,是一種渴望,,尋找能夠真心交流的人的那種渴望。
影片中的歌曲:如果我的身體不是這樣的話,,我可以做一些常人所能做的事情
在缺失關愛的社會里,,兩個身體和心理上都有些殘缺的人,卻找到了相互溝通的渠道,。這個有些反諷意味的情節(jié),,有力的批判著現(xiàn)實生活當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淡漠。然而,,當兩位主人公努力沖破障礙,,真誠交流的時候,我們才真正意識到彼此間真誠相待是多么可貴,。
李:對于人類生活的意義,,社會問題,我認為通過一些“不圓滿的,、有缺陷的”來反映,,似乎更有利于問題的解決。比如說,,就人體而言,,如果不是我們的肝疼,或者是腸子痛,,我們甚至都不會意識到肝的存在,,
為了創(chuàng)造兩個不完美的形象,兩位演員可謂是煞費苦心,。薛景求為了使自己的表演更貼近這個社會底層的混混形象,,他除了在動作細節(jié)上細心揣磨之外,,更是努力減肥三十斤,以達到體態(tài)上的最佳效果,。而文素利則專門進行了六個月的拍前特殊培訓,,使自己能夠更逼真的塑造一個重度殘疾的女孩。正是她們的出色表現(xiàn),,也讓《綠洲》在第五十九屆威尼斯電影節(jié)上大放異彩,,一舉囊括最佳導演,最佳女演員兩項大獎,。
走在人生的岔路口,,沖動有時只是靈光一閃之間。放棄鮮花與掌聲相伴的創(chuàng)作之路,,而選擇一條前途未卜的從政之路,。這樣大膽的決定,對于李滄東來講,,已不是第一次了,。
黑場:2003年 棄影從政——韓國文化觀光部部長
自十年前,李滄東棄文從影之后,,2003年8月,,他又做出了驚人之舉,入駐政府內閣成為韓國文化觀光部部長,。這位從未有過從政經驗的學者型部長,,引來了韓國各界關注的目光。他的上任到底會給韓國文化事業(yè)帶來什么新氣象呢,?大家的期待很快就有了答案,。韓國文化產業(yè)潛能的爆發(fā),首先來自于藝術電影的驕人戰(zhàn)績,。經過細心準備,,04年,韓國新老電影人在世界影壇高調亮相,。飄雪的柏林,,金基德帶著他的《撒瑪利亞少女》摘走了柏林電影節(jié)銀熊獎,隨后的戛納電影節(jié)上樸贊旭又以《老男孩》獲得評委會大獎,。緊接著,,林權澤、金基德,、洪尚秀又一起亮相威尼斯,。最終《空房間》贏得了威尼斯電影節(jié)銀獅獎。這些韓國電影界前所未有的好成績,正好就出現(xiàn)在李滄東當政的那一年,。
李:我還在文化觀光部的時候,,不僅是電影,還有被稱為大眾文化的領域,,都非常具有活力,。常說的“韓流”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逐漸興起。我當時鼓勵,、支持大眾文化,,希望它不是曇花一現(xiàn),而是能夠持續(xù)發(fā)展,,為此也思考了不少支持的政策,。
李滄東出任部長的那一年,許多革新性意見和措施漸漸出臺,,整個韓國文化事業(yè)也呈現(xiàn)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。然而,,改革總會引來爭議,。04年,李滄東主動要求削減電影配額制的舉動,,直接促成了06年此項法令的頒布,。一紙削減配額的法令,引來了電影界不小的震動,。我們還記得李俊基代表電影人與總統(tǒng)對話的情景,,我們也記得樸贊旭手持標語,在柏林街頭抗議的場面,。在飽受贊許和爭議之中,,李滄東結束了他短短的部長任期。(李滄東的照片,,字幕:從03年8月至04年6月)欣賞過另一番風景之后,。他再一次走出人們的視線,回到了最初的原點,。
時隔五年,,李滄東又一次以導演的身份,出現(xiàn)在影迷面前,。有人說,,此時的李滄東變了,他變得越來越關注人的內心世界,,他開始關注女性這個特殊的群體,。他開始漸漸收起他犀利的峰茫,學會用溫柔去撫慰那些受傷的心。
李:我認為它是一部描述人性的電影,,
李:對人生中經常遇到的問題提出質疑,,對人生的苦痛提出思考,但是為什么又偏偏選擇女性為主角,,而不是男性,。我認為對于人類的苦痛,與男性相比,,女性更敏感,,女性更能體會到痛苦, 所以選擇了以女性為主人公,。
人類最大的痛苦,,莫過于家人的相繼離去,為了尋找丈夫影子,,申愛帶著兒子來到密陽小鎮(zhèn),,開始了她的新生活。然而,,兒子的不幸過世讓她失去了生活的方向,,無法言狀的痛苦,就是在仁慈的上帝面前也無法尋求解脫,。
火車:旅程還在繼續(xù),,下一站又會在哪停駐?
在李滄東的人生旅途之中,,痛苦應該是生活留給他的最深刻的體驗吧,。為此,他才會變換著方式將它展現(xiàn)出來,。李滄東說,,他的電影演繹的并非是一個個悲劇故事,他希望觀眾看到的,,是在痛苦中深切感受到的世間的美好,。也許這種含淚的微笑,就是李滄東對生活的感悟吧,,那就讓我們記住李滄東,,記得李滄東帶給我們不一樣的情感體驗吧。好感謝您的收看,,我們下期節(jié)目再見,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