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萊塢,美國的電影之都,一座制造明星,、大片,、時尚和緋聞的加州小鎮(zhèn),一個令無數(shù)青年男女夢縈魂繞的名利場,一臺永不停轉(zhuǎn)的娛樂發(fā)動機,一條源源不斷地向全世界輸送影像產(chǎn)品的流水線。對于全球電影愛好者而言,,好萊塢都是一個令人神往的追夢圣地,它近百年的發(fā)展歷程,,也代表了美國電影起伏跌宕的傳奇歲月,。
在過去十年中,《世界電影之旅》攝制組曾多次走進好萊塢,,在這個光影工業(yè)的核心地帶見證其輝煌的頒獎典禮與首映活動,,也曾和美國電影人深切交流,,探尋好萊塢在藝術(shù)與娛樂之間并行游走的奇妙法則。雖然在今天,,好萊塢已經(jīng)遠不止于昔日那片狹小的街區(qū),,而是分布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多座城市,如伯班克與舊金山等地,,但我們對這片美國電影麥加的追訪,,還是要從洛杉磯西北郊的好萊塢小鎮(zhèn)說起。
好萊塢的興起,,其實與著名的美國發(fā)明大王托馬斯•愛迪生有非常密切的關(guān)系,。這位自學成才的發(fā)明天才不僅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枚電燈泡,更擁有電影攝影機的發(fā)明專利,。通過托拉斯壟斷和法律訴訟,,愛迪生牢牢控制了萌芽時期的美國電影業(yè),并迫使不甘屈從的制片人另謀生路,。為了逃避愛迪生在美國東海岸的電影霸權(quán),,一些電影人將目光投向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亞州,希望在那片毗鄰墨西哥的邊陲之地,,營建一座陽光燦爛,、創(chuàng)作自由、不受專利法規(guī)困擾的電影樂園,。1910年,,第一位來到好萊塢拍攝外景的大導演,便是在美國電影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衛(wèi)•格里菲斯,。
大衛(wèi)•格里菲斯將好萊塢推薦給電影業(yè)的同行們,很快,,從紐約蜂擁而至的美國電影人將這個洛杉磯郊外的小鎮(zhèn)打造成眾星云集,、喧囂忙碌的電影新天地。僅在1911至1912年,,就有15家電影公司落戶好萊塢,,這其中,便有至今仍然居于美國電影業(yè)頂尖地位的派拉蒙影業(yè)公司和環(huán)球電影公司,。
創(chuàng)建于1912年的環(huán)球電影公司,,是好萊塢八大制片公司之一,也是第一個對游人開放的電影制片廠,。直到今天,,占地230英畝的環(huán)球影城依然是一個結(jié)合了影片攝制與觀光游覽的好萊塢電影勝地,不但日夜無歇地開工攝制一部部好萊塢新片,,更吸引了眾多影迷在影城開設的多種主題活動中,,一窺光影藝術(shù)的奧妙,,追溯美國電影在好萊塢的滄桑往事。
美國電影人在好萊塢站一旦穩(wěn)腳跟,,便開始迅速擴張電影版圖,。1914年,當?shù)谝淮问澜绱髴?zhàn)在歐洲爆發(fā)時,,美國影片已占據(jù)全球電影產(chǎn)量的半壁江山,,到1918年戰(zhàn)爭結(jié)束時,慘遭戰(zhàn)火荼毒的歐洲電影業(yè)更是一蹶不振,,讓好萊塢出品的娛樂影片稱霸全球,。從那一時期開始,生產(chǎn)標準化,、電影類型化以及眾星捧月的明星體制,,就成為好萊塢在半個多世紀立于不敗之地的制勝武器。也正是在加州的這片陽光地帶,,電影經(jīng)歷了從無聲到有聲,、從黑白到彩色的形式變革,更從一種粗俗,、廉價的街頭雜耍躍升為20世紀最重要的藝術(shù)與娛樂之王,。
2004年,由馬丁•斯科塞斯執(zhí)導的美國電影《飛行者》,,以制片家霍華德•休斯的生平為線索,,展現(xiàn)出上世紀二、三十年代好萊塢的風云氣象,。在這部由著名影星萊昂納多•迪卡普里奧主演的影片當中,,好萊塢黃金時代的藝術(shù)氣氛與進取精神,被淋漓盡致地搬上了大銀幕,�,;羧A德•休斯是一個家境富有的青年人,熱愛飛行與電影,,更熱衷于和好萊塢女明星談情說愛,。1926年,21歲的休斯買下125家電影院的控制權(quán),,并籌備創(chuàng)作一部實景空戰(zhàn)史詩電影《地獄天使》,。為了完成這部作品,他不僅投下四百萬美金的巨資,,更潛心鉆研電影的新技術(shù)與新方法,,為航空電影的實景拍攝做出了開拓性貢獻。
《地獄天使》的大獲成功令霍華德•休斯成為好萊塢炙手可熱的電影制片人,,更被視為沾花惹草,、處處留情的花花公子,。許多活躍于美國電影界的女明星,如《地獄天使》女主角珍•哈露,、紅極一時的銀幕偶像愛娃•嘉德納,、貝蒂•戴維斯,都曾與休斯有過一段緋聞,,至于赫赫有名的女演員凱瑟琳•赫本,,更是與霍華德•休斯纏綿三載的情人。在影片《飛行者》中,,好萊塢三十年代紙醉金迷卻又星光閃爍的眾生相,,成為一段令人追緬的往日時光。
電影院是電影藝術(shù)的展覽館,,在好萊塢大道兩側(cè),,幾家各具特色的電影院堪稱是影都皇冠上最迷人的寶石。歷史最為悠久的埃及劇院興建于1922年,,其創(chuàng)建人便是有“好萊塢先生”之稱的西德•格勞曼,。他用古老的埃及圖案裝飾這座風格典雅的電影院,寬敞的庭院中栽有挺拔的棕櫚樹,,洋溢著北非的熱帶風情,。埃及劇院是好萊塢早期電影院的代表性建筑,反映了美國電影人力圖擺脫“鎳幣娛樂片”的廉價形象,,進入高雅藝術(shù)層面的迫切心態(tài),。在好萊塢大道的另一側(cè),是格勞曼建造于1927年的另一座電影院:中國劇院,。這座有著中式重檐和華麗色彩的電影院,,是好萊塢最知名的地標之一。在過去的八十多年間,,不知有多少部電影在中國劇院舉行隆重的首映式,,也不知有多少明星、導演迎著影迷狂熱的歡呼,,步入這座電影藝術(shù)的輝煌殿堂。就在距中國劇院不遠的地方,,赫然屹立著好萊塢最豪華,,也最為現(xiàn)代的柯達劇院。2001年,,柯達劇院正式營業(yè),,成為好萊塢在新世紀的又一座電影圣殿。
來到好萊塢,,一個必須留影的地方就是這座富麗堂皇的柯達劇院,�,?逻_劇院建成至今只有十年的歷史,遠比不上好萊塢中國劇院,、埃及劇院等老牌電影院,,但是它從一開張就被確定為美國奧斯卡獎的頒獎現(xiàn)場,劇院門口的柱子上,,也裝飾著自1928年以來所有奧斯卡金像獎得主的銘牌,,記載了82年來好萊塢電影藝術(shù)的巔峰成就。1928年,,第一尊奧斯卡最佳影片獎頒給了由威廉•韋爾曼執(zhí)導的電影《鐵翼雄風》,。這部以第一次世界大戰(zhàn)為背景的戰(zhàn)爭愛情片情節(jié)悱惻,感人至深,,贏得了電影評委們的一致青睞,。它也是奧斯卡歷史上唯一一部無聲的默片。從那以后,,每一年的奧斯卡獎頒獎典禮,,都成為美國電影業(yè)最盛大的節(jié)日,大多數(shù)從影于好萊塢的藝術(shù)家,,也都渴望著登上領(lǐng)獎臺,、捧獲奧斯卡金像獎的激情時刻。
作為美國電影藝術(shù)的風向標,,一尊沉甸甸的小金人意味著年度電影的最高成就,。雖然并非每一部杰作、每一位大師或演員都能得到奧斯卡的褒獎,,但在好萊塢電影史上,,大部分獲獎者依然無愧于這份藝術(shù)的殊榮。從2002年起,,《世界電影之旅》參與了近十年的奧斯卡典禮報導工作,,在柯達劇院的紅毯旁,分享美國乃至世界各國電影人的喜樂情懷,。
在領(lǐng)略了柯達劇院的風采后,,我們接下來要為您介紹好萊塢的星光大道了。如果說奧斯卡頒獎典禮是一年一度的美國電影狂歡節(jié),,那么綿延在好萊塢街區(qū)的星光大道則是一條繽紛的綬帶,,向美國娛樂業(yè)歷史上最杰出的人物致敬。好萊塢的星光大道舉世聞名,,美國娛樂界名人都渴望在這條星光熠熠的大道上留下自己的名字,。自從1960年,第一顆五角星被鑲嵌在人行道上,,50年來,,共有2400多位從業(yè)者的姓名被鐫刻在星光大道,,銘記于好萊塢的史冊之中。來到這里的電影迷們最大的樂趣,,也是埋頭尋找自己心愛的偶像,,和屬于他的星星一起合影。
2010年4月12日,,《世界電影之旅》見證了好萊塢著名演員拉塞爾•克勞成為星光大道俱樂部的最新成員,。在眾多影迷的歡呼聲中,曾經(jīng)以影片《角斗士》叱咤全球,,并將于今年以《羅賓漢》再度征戰(zhàn)好萊塢的拉塞爾•克勞,,用自己的親身經(jīng)歷講述了電影人起伏跌宕的職業(yè)生涯,以及在銀海拼搏,、遭逢逆境時家人給予自己的默默支持,。
告別了星光大道,我們帶您去的另一條街道是日落大道,。
日落大道是好萊塢標志性的街道之一,,它象征著奢華和揮霍的明星生活。在這條大道上,,上演著一幕幕好萊塢悲喜劇,,野心勃勃的青年男女、不可一世的銀幕偶像,、白發(fā)蒼蒼的遲暮老人,,都是這條日落大道上的匆匆過客。
每天的好萊塢都在上映如此迷人的喜劇,,但光鮮的面孔總有不為人知的疲憊表情,。早在1937年,美國電影《一個明星的誕生》便講述了一位好萊塢女明星的沉浮歷程,,由朱迪•嘉蘭飾演的年輕女演員艾斯特與事業(yè)低落的電影巨星諾曼一見傾心,,她借助于諾曼的影響力,順利成為好萊塢當紅的新秀,。艾斯特的成功卻反襯出諾曼的失敗,,曾經(jīng)的一代巨星最終以自殺告別了輝煌不再的銀幕生涯。一個明星的誕生也意味著上一代偶像的傷感落幕,。人們總要從星光大道走向日落大道,,這或許正是好萊塢永恒不變的游戲規(guī)則。
2008年上映的《即時發(fā)生》是一部關(guān)于好萊塢電影產(chǎn)業(yè)的諷喻之作,,在美國電影界鏖戰(zhàn)三十多年的導演巴里•萊文森,,以這部影片揭開了好萊塢華美的面紗,,展現(xiàn)出它資本為王,、金錢至上的真實面目,,從另一個角度展示了好萊塢在新世紀的欲望法則。由羅伯特•德•尼羅飾演的電影制片人雖然貌似大權(quán)在握,,卻在一部影片的拍攝工作中焦頭爛額,。無論是性格暴躁的大明星,還是固執(zhí)己見的導演,,無論是盛氣凌人的投資商,,還是刁鉆貪婪的經(jīng)紀人,都令制片人看不到希望,,原本和睦的家庭也因此瀕臨崩潰,。正是在不停的威脅、爭吵,、斗爭和妥協(xié)的過程中,,一部好萊塢電影才最終呱呱落地。
巴里•萊文森這樣形容好萊塢的電影制造法則:“好萊塢變得越來越規(guī)�,;�,,現(xiàn)在是大公司來運作,而大公司是不會依照個人的直覺和靈感去拍片,,因為他們自己不會想去看,。但是從前的話,他們更加喜歡個人的感受,。比如說,,我們來拍這個電影吧,因為這個點子很不錯�,,F(xiàn)在是大公司內(nèi)部有組織有計劃的一些決策,,我們應該做這個事情,我們不應該做那個事情,。但歸根結(jié)底我并不認為這種運作方式會帶來更多的好處,。”
經(jīng)過近百年的發(fā)展變遷,,好萊塢已經(jīng)不僅僅是制片廠云集的電影工業(yè)區(qū),,它更成為一個吸引全球觀光客的電影主題樂園。美國電影人在北美西海岸的陽光地帶營造出一方光影的樂土,,構(gòu)筑出一個生機勃勃,、在欲望與創(chuàng)造間不斷膨脹壯大的電影帝國。漫步在好萊塢大道上,,歷史的凝重與現(xiàn)實的激情總是撲面而來,,從黑白默片到3D電影,從不起眼的街邊雜耍到高科技藝術(shù)的光輝典范,好萊塢也象征了世界電影百年來的歲月征程,。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,,影院門外總是聚集著情緒高漲的人群,期待著在新片首映式上一睹明星的真容,;每個陽光燦爛的上午,,迪斯尼樂園和環(huán)球影城也總是擠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,爭相與走下銀幕的電影角色親密接觸,。然而這并不只是好萊塢的全貌,。這個掌握著光影魔法的巨人從未止息地在電影藝術(shù)王國里闊步前行,留給世人一幅又一幅色彩斑斕的美國電影風情畫,。